当前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政务服务文化建设

文化书架

朱柏庐的《治家格言》

更新时间:2018-06-07

家是小国,国是大家。在中国古代,每一位儒家学者都持有“国之本在家”、“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天下平”的理念。如果论及中国古代传统家训中对百姓影响最大的,绕不开朱柏庐的《治家格言》。

朱柏庐(1627年—1698年),本名用纯,字致一,号柏庐。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,著名理学家、教育家,是朱熹的第十三世孙。

朱柏庐青少年在明末度过,并没有显赫的仕途业绩,始终只是一名生员。清朝定鼎以后,他为殉难的父亲守孝,庐墓攀柏,自号柏庐,隐居乡间,开设私塾,教授蒙童。此期间,他创作出522字的《治家格言》,并将它作为启蒙教本教授学童。

教书育人之余,朱柏庐最看重的是读书。在《治家格言》中,他写道:“子孙虽愚,经书不可不读”,“志欲大,心欲虚。尽孝悌,敦读书。学如是,斯远到。勉之哉,及年少。”

朱柏庐生平精神宁谧,严以律己,生活中也处处给家人作表率。他常对夫人说,居身务期质朴,教子要有义方。七十岁生日时,很多亲戚朋友送来寿礼,他一律谢绝。甚至连儿子媳妇也只让他们行一个礼,就算是拜过老寿星了。生日宴席也几乎都是素菜,夫人担心这样做会被人笑话,他却说:“自奉必须俭约。”

康熙十七年(1678年),地方官推荐朱柏庐进入博学鸿儒科,被他婉拒,表明淡泊明志,潜心于学问。朱柏庐埋头研究程朱理学,他把儒家伦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,创作出学术著作《大学中庸讲义》及《删补易经蒙引》、《四书讲义》、《困衡录》、《愧讷集》、《春秋五传酌解》、《毋欺录》等数十册典籍。但流传甚广的仍然是《治家格言》。

《治家格言》是朱柏庐用程朱理学为家人规定的日常生活准则,诸如:“黎明即起,洒扫庭除,要内外整洁”;“与肩挑贸易,毋占便宜;见贫苦亲邻,当加温恤”;“莫贪意外之财,莫饮过量之酒”;“居家戒争讼,讼则终凶;处世戒多言,言多必失”等等。

《治家格言》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,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。其中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”等格言警句,尤为脍炙人口。

《治家格言》被尊为“治家之经”,清朝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。朱柏庐自己也将这篇《治家格言》恭恭敬敬地以颜体楷书抄写,挂在客厅墙上“中堂”的位置,用以勉励家人,另抄一幅挂在书房最显眼处,用以督促自己。

《治家格言》问世后,得到有识之士的认同和赞许,纷纷争相传抄。朱柏庐去世后,全国各地相继将此文梓刻成书,各种家训选本也无不收录此篇,善书者写成字帖,使之广为流传,家喻户晓。

朱柏庐的弟子顾易曾著《朱子家训演证》四卷,阐释其意。江苏昆山及其周围苏杭锡常等地更有人将其编成词曲歌谣,到处传唱。

清朝中后期,大江南北几乎家家户户的客堂上都挂《治家格言》,并把《治家格言》与《三字经》、《百家姓》等一同视作儿童启蒙教育的必读科目,可见十分普及。

在徽州古村落,如西递、宏村等,大多影壁上都悬挂有巨幅《治家格言》,使来到这里的人们真切感受到文化遗产的魅力。(尹晴)